联邦检察官给这事儿定了性,用词很重,“完全符合恐怖主义的定义”。听上去,像是一部紧张的政治惊悚片开场。然而,你越是端详这幅画面,就越觉得整个事情透着一股说不出的诡异和荒诞。真的,就像一个冷笑话。一个枪手,满怀着对联邦政府的滔天恨意,精心策划了一场袭击,瞄准的是移民局的联邦官员。结果呢?子弹绕着执法人员飞,没伤到一根毫毛。反倒是旁边一辆运输车里,三个动弹不得的被拘留者,成了他复仇大戏里最无辜的祭品。一个死了,两个在鬼门关挣扎。
策划这一切的,是一个叫约书亚·贾恩的29岁年轻人。他最终用一颗子弹对准了自己。他留下了些纸条,字里行间都是那种典型的、对体制的憎恨。一张纸上写着:“没错,这是我一个人干的。”,一种孤独的、悲剧性的炫耀。另一张,则轻蔑地把移民执法局的探员称为来领“肮脏薪水”的人。
你知道最讽刺的是什么吗?是那些被子弹击中的人,他们当时被死死地束缚在车里,连躲一下的机会都没有。他们成了这场单人战争里,最无声的牺牲品。移民与海关执法局(ICE)的官员马科斯·查尔斯,嘴上说着这是一场“悲剧性的讽刺”,但转头还是不忘对着媒体,大加赞扬现场特工如何英勇地拯救了“其他”被拘留者。这话听着,总觉得哪里不对劲。
这当然不是什么一时冲动。联邦调查局(FBI)的人说,贾恩上个月才合法买的那把8毫米栓动步枪。整个过程,充满了“高度预谋和重大策划”的痕迹,他meticulously,像个偏执的导演,编排着自己的剧本。FBI局长卡什·帕特尔在网上抖出的料,更是让人不寒而栗。就在动手前几个小时,贾恩还在网上搜近期遇刺的政治人物查理·柯克的视频。他在找灵感,或者说,在为自己的暴力寻找一种回响。
他留下的字条,更是赤裸裸地暴露了他的目的——制造恐惧。“但愿这能让移民海关执法局的官员真正感到恐惧,”他写道,“让他们思考‘屋顶上是否藏着携带穿甲弹的狙击手?’”帕特尔还晒了张照片,一枚弹壳,上面用蓝色墨水写着两个词:“反ICE”。
枪声还没散尽,华盛顿那边就已经吵翻天了。国土安全部部长克里斯蒂·诺姆和特朗普政府的一众高官,几乎是条件反射般地,把锅甩给了所谓的“极左翼言论”。诺姆说,这起袭击是出于对ICE的仇恨,必须给极左翼敲警钟,他们的话是有后果的。总统特朗普呢,也在他的“真相社交”上添了把火,把这事和查理·柯克的遇刺案搅和在一起,强硬地宣布要签署行政命令,瓦解这些“国内恐怖主义网络”。
民主党人当然不这么看。达拉斯县的最高民选官员克莱·刘易斯·詹金斯呼吁大家冷静点,说“我们必须停止将国内持不同意见者视为敌人”。民主党全国委员会主席肯·马丁则称之为“又一起可怕的暴力行为”,然后,话题自然而然地滑向了那个永恒的议题:枪支管控。
就在这场喧嚣的政治口水仗里,约书亚·贾恩本人,那个扣动扳机的年轻人,他的形象却越来越模糊,越来越孤单。他注册的是独立选民,网上留下的痕迹不少,但奇怪的是,你看不到任何与激进政治组织有关联的迹象。你看到的,更多是一个跟社会严重脱节的灵魂。
他和最近那些枪击案的凶手们太像了。唯一的共同点,似乎就是那种深入骨髓的社会孤立感。高中毕业,社区大学读读停停,没拿到文凭。干过几份零售,都干不长。2015年还因为卖大麻被抓过。几年前,他曾异想天开,开车近3200公里跑到华盛顿州,想在一个大麻农场找份季节工。农场主瑞安·桑德森还记得他,说贾恩当时像个流浪汉,在自己车里睡了好几个月。“他就是个‘怪咖’,”桑德森说,“我确实同情他,看得出来他完全迷失了。”可同情归同情,贾恩工作太不靠谱,桑德森最后还是把他辞了。桑德森特别强调,从没听贾恩聊过任何政治。
2019年,他回到得州,在一家太阳能公司干了几个月又走了。从那以后,他的社交媒体上,职业那一栏,就再也没更新过。现实生活停滞了,虚拟世界却异常活跃。他在一个游戏平台上的账户,累计游戏时间高达几千个小时,直到案发前,都还在上线。调查人员翻了个底朝天,也没发现他参加过任何组织,或跟谁密谋过。
在这场关于恐怖主义、政治分裂和枪支暴力的大讨论中,真正流血、真正垂死挣扎的人,却成了最安静的背景。官方到现在都拒绝透露那三名被拘留者的身份。墨西哥政府出来说了句,其中一个伤者是墨西哥公民。然后,就没了。
这种信息上的沉默,安静得可怕。德州的民权组织主席罗谢尔·加尔萨说,政府这么做,是在漠视“受害者应有的人性尊严”。她的话像一根针:“换作任何其他情况,我们此刻都已知晓他们的姓名与故事。”他们的名字,他们的故事,全都被淹没在了华盛顿政客们的口水仗里,成了这场宏大叙事里一个无关紧要的注脚。
当联邦检察官说贾恩的行为是“恐怖主义”时,他可能没说错。但这起案件揭示的,是一种更深层、更普遍的恐怖:一个社会的失灵。一个年轻人,用了十年的时间,一步步地从社会、工作和人际关系中抽离,最后把自己彻底关进一个虚拟世界和一辆破车里。那枚弹壳上潦草的“反ICE”,或许根本不是什么深思熟虑的政治宣言,而只是他能为自己那无处安放的愤怒与绝望,找到的唯一一个,也是最现成的一个标签。
这起枪案真正打破的,不只是一栋联邦大楼坚不可摧的安全幻象。它更像一声枪响,震碎了美国社会一个心照不宣的迷思:只要经济还在转,只要表面秩序还在,那些游离在系统之外的孤独个体,就不重要。事实证明,当一个迷失的灵魂捡起步枪,他扣动的扳机,足以让所有人的幻象粉身碎骨。
盈立证券-个人配资炒股-配资网上开户-股票配资114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