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妈妈,你来做!”“我不会!”“你帮我穿!”——最近,你家3岁的小宝贝是不是突然“变笨”了?明明前几天还能自己穿裤子、吃饭,怎么一转眼,啥都要你代劳,连搭积木都得你先动手?
很多家长第一反应是:“刚才不是还会吗?”“是不是偷懒?”于是催促、责备甚至威胁“再这样我就不理你了”。可孩子反而更黏人、更哭闹,甚至躺在地上耍赖。
其实,这不是退步,也不是耍赖,而是典型的发展性退行——孩子在成长过程中,因心理压力或环境变化,暂时退回更依赖的状态。就像学走路的孩子,走几步后突然又想爬,这不是倒退,而是大脑在整合经验,身体在积蓄力量。
3岁左右的孩子,自我意识爆发,“我要自己来”和“我怕做不好”激烈碰撞。当家里来了客人、换了幼儿园、妈妈怀二胎,甚至听了个吓人的故事,这种内在冲突就会加剧。孩子本能地选择“退回舒适区”,用“我不会”换取更多关注和安抚。
展开剩余77%“妈妈,你来做”的背后,其实是孩子在“求救”:
- “我好累,想当一会儿小宝宝。”
- “我害怕失败,你能不能先帮我试试?”
- “你最近陪我少了,我想多抱抱你。”
退行,是孩子应对成长压力的心理调节机制,就像我们成年人压力大时也想点外卖、躺平刷剧。孩子的“倒带”,是在为下一次前进蓄力。
为什么很多妈妈第一反应错了?误区一:“你不是会吗?怎么又不会了?”
看似鼓励,实则否定。孩子会感到“现在的我不被接受”,反而更不敢尝试。
误区二:“再这样我就生气了!”
威胁只会加剧焦虑。孩子不是不想做,而是心理能量不足。压力越大,退行越严重。
误区三:全盘代劳
“算了我来吧。”看似省事,实则剥夺了孩子重新尝试的机会,长期可能真让孩子相信“我就是不行”。
聪明妈妈这样做:温柔陪伴,静待花开1. 接纳退行,不焦虑
告诉自己:“这是正常的。”允许孩子有“倒带”的时刻,反而能更快前进。退行≠退步,是成长的必经之路。
2. 少说“你可以”,多说“我陪你”
别急着催“你行的”,而是蹲下说:“妈妈知道你现在想让我做,没关系,我陪你。”然后先做一步,比如把裤子提一半,留个尾巴:“剩下这只小脚来帮忙好吗?”用“脚手架”式支持,重建信心。
3. 制造“小成功”体验
把大任务拆解。比如穿鞋,让他先穿一只,你穿另一只。完成后大力表扬:“这只鞋穿得又快又准!另一只要不要挑战?”小成功积累大自信。
4. 日常多给“心理营养”
退行常源于安全感波动。每天给孩子15分钟“专属时光”:放下手机,由他主导游戏。这种高质量陪伴,能有效预防退行。
5. 避免当众批评
孩子在外说“我不会”,别当众纠正。回家后温柔沟通:“刚才在公园,你是不是想让妈妈帮你?下次我们可以悄悄说哦。”
孩子的成长,从来不是直线上升,而是螺旋式前进。有前进,就有暂停;有飞跃,也有回旋。那些看似“退步”的时刻,往往是他们在为下一次飞跃积蓄力量。
所以,当孩子说“妈妈,你来做”时,别急着纠正,先抱抱他。因为那一刻,他不是在偷懒,而是在用最原始的方式,确认一件最重要的事:“你爱我,是不是无论我会不会,都爱我?”而我们的答案,就是他们勇敢长大的底气。
发布于:河北省盈立证券-个人配资炒股-配资网上开户-股票配资114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